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3062|回复: 0
收起左侧

九江十景之一:浔阳古城 丰姿绰约浔阳城

[复制链接]

570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185
发表于 2008-8-27 09: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浔阳史称柴桑、江州。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京九铁路交汇处,曾是中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以风光秀丽、旅游胜地和商贾云集而著称于世。城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名楼、名湖、名人于一体,吸引海内外游客接踵而至,带动旅游、贸易、娱乐、餐饮、旅栈、仓储、运输、信息等业的迅猛发展。景点包括春江琵琶,甘棠烟水,塔影锁江,浔阳名楼,净土祖庙,美孚洋楼,传奇浪井、濂溪古墓等。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因“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忽从一船里传出琵琶声,那乐声凄婉哀怨,如泣如诉,牵动着诗人的情思。原来是一位歌女,便请过船来,邀弹数曲。在交谈中,诗人得知歌女的悲惨身世,联想到自己宦途坎坷的遭遇,不禁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白居易离开浔阳后,人们在他当年送客处兴建一亭,名琵琶亭,以资纪念。自此,名人雅士、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登亭怀古,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佳作,琵琶亭因此被誉为“天下古今一大名胜”。但人世沧桑,琵琶亭屡兴屡废,最后一次厄运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败于兵火,荡然无存。   现琵琶亭坐落在九江长江大桥南,临江而建,是一座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园林建筑。   烟水亭位于九江市长江南岸的甘棠湖中,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唐时,江州司马白居易曾荡舟至此眺望湖光山色,感兴赋诗。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见此岛状如月,遂名“浸月”。后人在岛上建“浸月亭”,寓景于白居易《琵琶行》诗中“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意,也寄托了后人对白居易、周敦颐两位贤人的怀念。后来,周敦颐的儿子周寿从湖南来到江州为父守墓,见甘棠湖一带“山头不沟薄茏烟”,遂在湖堤建一亭,名为烟水亭。明嘉靖年间,两亭俱废。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江关督黄腾春于浸月亭故址重建烟水亭。明清时期烟水亭建筑屡建屡废,清同治七年(1868)由僧人古怀募捐重建。至清光绪间,烟水亭建筑才形成现在规模。建国后逐年保养维修,并建九曲桥通向湖岸。   相传浸月岛又是东吴水军都督周瑜的点将台。东汉末,柴桑为东吴属地,吴主孙权的行宫就设于此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领83万人马浩荡南下,追赶刘备,虎视东吴。孙权封周瑜为大都督,命令他率领水军在甘棠湖中日夜操练,迎击曹军。当年,湖上战舰云集,雄师队列。雄才大略的周瑜在此挥师点将,联合刘备,大败曹兵于赤壁,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烟水亭内有“周瑜战迹陈列馆”,馆中介绍了周瑜的生平,正中一座3米多高的周瑜塑像,携书挎剑,再现了这位儒将的飒爽英姿。   锁江楼位于长江之滨,九江市东北隅,塔高35米,造就七层,青砖砌身,石凿拱顶,宛如撑天大柱突兀江畔。此处原系一回龙矶,江岸突起跃出江面30余米,流水至此漩转激湍,常有行船在此处遭难。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时任九江的知府吴秀建锁江楼于石矶上,并铸铁牛4条护卫,为的是镇锁蛟龙,消灾免患。所谓锁江楼、锁江楼宝塔顾名思义,是为锁住不驯服的江水。锁江楼塔作为九江的风水宝塔,已屹立了400多年,饱经历史的磨难和风雨的侵蚀。据载,明万历三十六年,九江发生了地震,锁江楼和江岸一侧的四尊铁牛的两尊坠入江中,而锁江楼塔却完好无损。清乾隆十三年,当时的官府重建了锁江楼,并增建了看鱼轩。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江,锁江楼毁于战火,剩下的两尊铁牛也不知去向,惟锁江楼塔幸存。   对锁江楼塔残害最深的是侵华日军,他们逆江西上,重炮轰击九江,锁江楼塔多处中弹,塔体三处被击穿,塔体歪斜,但它仍然顽强地屹立在回龙矶上。   浔阳楼位于江西九江市区九华门外的长江之滨。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之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的诗中。随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小说中的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使浔阳楼名噪天下。   1989年春,九江市政府在浔阳江畔重建了浔阳楼。重建后的浔阳楼占地1600平方米,楼高31米,外三层、内四层、青甍黛瓦,飞檐翘角,四面回廊,古朴庄重,具有明显的仿宋风格。一楼大厅有两幅宽4.5米、高3.2米、用600块彩绘瓷砖拼成的“宋江题反诗”和“劫法场”大型壁画。二楼展厅陈列“水泊梁山108名好汉”瓷雕彩绘像,是精美的景德镇瓷雕艺术的展现。   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创建于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僧人慧远,系佛教净土宗发源地,是长江以南最大寺院之一。谢灵运曾在此凿池种莲,因此又号为“莲社”。唐朝大中年间曾大规模重建,当时殿厢塔室累计有310余间,规模蔚为壮观。东林寺原是律寺,宋朝时改为禅寺。绍兴年间被毁,明朝洪武年间重建,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皆重修过。咸丰年间,寺宇毁圮。现存建筑大多是近几年重建的。   相传慧远初到庐山西麓时,选择结庐之处,认为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夜梦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   慧远平时交游甚广,但专志修行,影不出门,即使送客,也不超过寺前小溪,过溪则寺前护寺虎吼叫。有一天,慧远与诗人陶潜、道士陆修静谈得投机,送别时竟越过小溪,护寺虎大声吼叫,三人闻声大笑。此即“虎溪三笑”。后慧远将客厅改称三笑堂。   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故事尽人皆知,第五次东渡时在东林寺停留,与东林寺僧人智恩志同道合,将东林寺教义传入日本。   浪井栖落在九江市濒临长江的浪井巷内,井深15米左右。据晋张鉴的《浔阳记》记载:此井是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领兵屯扎九江时开凿的,故称灌婴井。后被沙石阴塞,东汉建安年间,孙权命人挖开,改名为“瑞井”。浪井之奇在于,“每遇江涛汹涌,人闻井有浪声”。李白颇信此说,他在《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一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宋代诗人苏辙不信此说:“胡为井中泉,浪涌时惊发。”时下,浪井被修葺一新,但不知从何时起,井底已听不到涛声了。据说是由于江岸筑堤,垒石护坡,地下通道被堵的缘故;也有的说是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无力翻涌作浪,孰是孰非,又待识者考证。(撰文:罗文霞 杨帆)

来源:九江新闻网-长江周刊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了四季
五谷是花生红枣眼泪和小米
想一想美女听听西河戏
看一看我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我没有心事往事只是只蚂蚁
生下来胳膊大腿就是一样地细
不管别人穿着什么样的衣
咱们兄弟皮肤永远是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