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3780|回复: 8
收起左侧

毛泽东时代的票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7 11: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大家知道,那个年代物质供应极度缺乏,几乎百姓日常生活所有商品都需要凭票供应,尤其是食品种类。但我回忆,也有些商品是始终不凭票的,有钱就能买到,现在就罗列几种:
酱油、醋、腌菜、散酒、熟肉、罐头……
回应的人很多,至今点击量已达27635人次,评论391条。大多是列举当年网友所在地使用过的票证,如有一网友列举的是:
水果、干果、冰棍、茶叶、劣质香烟、普通蔬菜……
1449668916235243.jpg
14496689073406490[1].jpg
14496689062968349[1].jpg
有人从《作家文摘》2007年某期中摘录柳×家里,珍藏了20余万枚各种各样的老票证,其中有一张是一张三年困难时期的春节票券,不到巴掌大小,使用的是粗糙的马粪纸。这是西安市1961年发放的春节期间的供应券,凭这张小小的马粪纸,人们可以在指定商店购买到当时的所有年货:豆腐一斤,肉8两,酱油2两,一斤豆芽,粉条半斤,食盐2两。
14496689543647372[1].jpg 14496689086616970[1].jpg
三年困难时期我还小,究竟哪些东西要凭票,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这张票券上所列的食盐2两还是让我吃惊。我记得较清楚的是70年代,文革后期,物资供应比三年困难时期好多了,但敞开供应的副食品仍然极少。不过那时食盐似乎已经不要票了。那时我生活在农村,到临近过年的某一天,我去马路边的供销社去办年货,基本上凭票供应的只有豆参(豆条)每人2两,其他什么都没有。可以无需票券买到的东西有食盐、酱油、海带、火柴。有的年份每户会有一斤糖票,一斤糕点票(另要收半斤粮票)。那年头农村居民是没有吃水果的幸运的,更没有吃干果的习惯,劣质茶叶是不要票的,普通蔬菜是自产的,猪肉在农村多数家庭是自养,没有过年猪的人家与杀过年猪的人家互通有无(借肉,前者下次杀了猪还肉),豆腐多数家庭自家加工,如果没有的可以向本地从事家庭副业的人家用豆子换,也可用钱买。食盐要票的时候少,需要计划控制也不是发票,而是每家发一本供应本,记在上面。所以70年代在我们那里的农村居民,春节期间体现党的政策阳光的就是每人2两豆参。其他许多东西都是自力更生。
票证主要是家住县城以上吃商品粮(非农业户口)人家比较多,供应的商品较多一点,有糖、烟(档次高一点的,劣质烟从来不用票)、酒(散装酒一般不用票,但乡下人自家酝酒)、糕点(不用粮票或粮票少花)。酱油和味精一般也不用票,但农村居民平时不使用(农民平时是用豆豉泡水当酱油),只是过年时才需要一点。鞭炮似乎也不用票。肥皂是记在供应本中的,但有的农民也少买,而是用替代品(皂角、草木灰)。也就是说,对于农民来说,票证的意义不大,因为口粮、口油是生产队分配(劳动力有工分带粮),副食品主要是自力更生,肥皂、食盐、点灯的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在一般情况下勉强维持生活需要(农民家晚上照明十分节约,基本没有夜生活,晚上收工后吃了晚饭基本就是洗洗睡,所以孩子生得多),农民又基本没有享受性的消费,只要政策不是极端的左倾,农民的基本生存还是能维持的,当然是谈不上生活质量的。
粮票、布票、油票、棉花票是最主要的票证。这是城乡居民都需要的。但农民因为种粮食,生产队里分口粮,不管够吃不够吃,农民平时是没有粮票供应的。如果农民需要去城里办事,要进饭店买饭吃,就拿家里的米去粮店换粮票,或者到吃商品粮人家去换。农民的布票也有,生产队里如果种了棉花,上级为了奖励,也会给些布票给农民。
80年代以后我到城里住了,家里人陆续转为商品粮,这时最突出的就是肉票了。基本上是每人每月一斤肉票,但仍然供应紧张,需要早起到食品站排除购买,往往要天亮前一个小时去排队,才能买到平价猪肉。但普通居民只能买到肋条肉,好的瘦肉和排骨,都被营业员放到柜子底下给当官的或关系户留着,普通老百姓是买不到的。但80年代以后,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渐改善,如果不买平价肉,到农贸市场也能买到高价肉,也多不到多少钱。比如80年代,平价肉每斤1元,议价肉每斤1元2角。豆腐平价是一毛二分一斤,议价是两毛钱一斤也能买到,但那已经是市场经济快要来临的时刻了,三年困难时期可不是这样。我记得1961年春节,平价肉每斤5毛多,议价肉高达3元。
有一次一位老同事送给我5斤油票(食用油),当时我家属还吃农业粮,我感恩戴德,后来用多种方法表示感激。
粮票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这是今天的人想象不到的。区别是地方粮票(我们这就是江西粮票)不带油,全国粮票带油。如果出省,就要使用全国粮票。商品粮居民到粮店领粮票(在粮食供应证上扣除),如果领全国粮票,就要扣油了。
中国人使用票证的历史,到上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才逐步淡去。


发表于 2016-1-7 15: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t01d421276f0b150d1f.jpg

t019db7becba850416a.jpg

t0129d6bc7321aa4619.jpg

这个比较奇葩
发表于 2016-1-7 15: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粪票”也是灰色笑话?
我收藏的供应购买票证有:粮票、布票、煤票、(香)烟票、。。。。。。好多。
好像:霉豆腐、水豆腐不用票。。。。。。。
且将闲情寄山水

695

主题

7091

帖子

4万

星币

摄影大师

Rank: 16

积分
25177

摄影大师勋章

QQ
发表于 2016-1-7 15: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这的确奇葩,我没听说过。
庐山天下悠 庐山与鄱阳湖相恋的地方 风景无限好 瞬间定永恒

10

主题

187

帖子

848

星币

初中三年级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176
发表于 2016-1-7 20: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这个图片貌似是P过了的,可信度不强
一条怀念鄱湖水的鱼在努力寻找庐山的真面目
发表于 2016-1-8 14: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我手头上有一张电视机票。
发表于 2016-1-8 14: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我记得煤油票(一直到80年代好像还在用,这个印象特别深,那时候没有电,上学夜自修都点煤油灯,所以经常用到,分全国粮票、江西粮票)、肉票、粮票(1991年肯定还在用,因为我上学转商品粮时就交过粮票)、布票(记得到过年时每家有个几尺布的布票,红色的,一家人都添新衣不够,往往几个人拼给一两个人用)、火柴票、棉花票、棒冰票、糖票(记得有一种叫古巴糖)……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17: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人醒我醉 发表于 2016-1-8 14:33
我记得煤油票(一直到80年代好像还在用,这个印象特别深,那时候没有电,上学夜自修都点煤油灯,所以经常用 ...

在困难时期,古巴糖是不要票的,但是不甜。60年代,中国外贸很不发达,只跟少数几个国家做生意,那时中国流行古巴糖、伊拉克蜜枣、阿尔巴尼亚香烟等外国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