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 白鹿洞书院。
卞民德摄
| 开栏的话:
萌芽于唐、普及于明清的书院文化,历经千余年历史烟尘的洗礼,成为矗立于中国教育史上的文化坐标,积淀为中华文化与传统精神的象征与标识。中国知识分子将书院视作学术自由的心灵家园与传道济世的现实入口,谱写了一篇篇文史佳话。步入近代,书院文化曾一度沉寂,而今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企盼中,不仅一些古老的书院重焕生机,一些新建书院也日渐枝繁叶茂,书院文化一派盎然。
从今日起,本版开辟“书院寻踪”栏目,开启重访古今书院的征程,欢迎读者赐稿。我们希望,不管是写景状物还是谈史论人,都能涉及书院的前世今生,凸显书院的文化积淀,折射其中的人文精神;我们更希望,相较于普通的介绍文字,读者能惠赐给我们一篇篇饶有韵味的文化散文或者游记。
庐山东南,五老峰下,密林掩映千年书院白鹿洞。
若不是九星公路上一块醒目的标牌,许多人怕是不会注意到通往书院的那条岔路。车行1公里左右,便可见白墙灰瓦的院门,上书“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四周参天古木庇护,山溪擦肩而过,这片6000平方米的建筑群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方知“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赞誉的确不虚。
追根溯源,白鹿洞初为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相随,人称白鹿先生,加之周围四山环合,俯视似洞,遂得名白鹿洞。唐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遍植花木,引得四乡文人往返不绝。北宋初年,江州乡贤在这里办起书院,“白鹿洞书院”自此得名。
千百年来,白鹿洞书院历经风雨沧桑,但兴教讲学的香火却得以延续。尤其是南宋淳熙六年,一代鸿儒朱熹出任南康知军,自任白鹿洞主,筹置学田,编制课程,使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现如今,白鹿洞书院依然保留大量朱子遗存,建有朱子祠。白鹿洞书院曾有洞主上百位,虽朱熹仅待了两年多时间,其地位却是其他洞主难以撼动。在这里,朱熹建立了严格的人伦秩序,即所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贯彻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义理,成为南宋以后700年书院办学的样板。书院仅有一间可容纳数十人的教室。究其原因,则是古代教学以分组讨论、个别传授、升堂讲学三种方式互补,不似集中上大课的现代教育。
通观书院建筑,主要由五组通连的古代院落组成,即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主体建筑为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礼圣殿。始建于明成化二年的棂星门,是书院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初为木构建筑,后改为石柱牌坊,门为花岗岩石,六柱五间,二层石梁连接,中梁刻有缠枝牡丹,石抱鼓护柱,饰海波纹,刀法粗犷简练。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取人才辈出之意。穿过礼圣门,便见礼圣殿。里有孔子行教立像,后壁左右分立朱熹所书“忠、孝、廉、节”四字碑刻,殿中左右有线雕四圣: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左右两侧壁有十二贤线雕石质小像。礼圣殿主体建筑为宫殿式砖木结构,殿内20根大木柱支撑,浮雕缠枝纹饰,为明代遗物。殿中四柱三间,殿壁大木柱12根,以砖砌壁,周环以廊,重檐九脊,斗拱交错,气势庄严。由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构成的一组建筑,即为“白鹿洞书院”。其中,御书阁始建于南宋,现存者为康熙年间重建,用于珍藏当时御赐的《十三经注疏》、《古文渊鉴》等书籍。
光绪二十九年,白鹿洞书院停办,后被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这也是白鹿洞书院最后一次办学。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保护维修,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越千年。作为儒学的重要承载者,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无市井之喧哗,有泉石之胜境,一篇小文,自然难以尽言白鹿洞千年事,唯有些许感慨:庐山游,不仅要阅风景秀丽,更须品读白鹿洞文章,如此方才不虚此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