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3333|回复: 0
收起左侧

九江十景之五:石钟神韵 千古悬案石钟山

[复制链接]

570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185
发表于 2008-8-27 0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撰写《石钟山记》而闻名。   石钟山是长江鄱湖天然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轼、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   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在浩瀚的长江与鄱阳湖衔口处,一座山崖拔江而起,雄奇险峻,傲视大江,这就是石钟山。石钟山坐落在湖口县双钟镇,地势险要,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激战,三国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大破敌军80万;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坐镇石钟山,指挥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水师在湖口鏖战十载,先后都以石钟山为营垒;民国初李烈钧“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其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上。   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定名,以声定名者,其论也不一。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江州刺史李渤,在“山上忽遇双石”,“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因石质而发声;宋元丰七年(1084年),大文学家苏轼送长子苏迈到江西德兴县赴任,途经湖口,登临石钟山,他对上述两说十分怀疑,决定亲自去考察。于是在一个月明之夜,他带着儿子苏迈乘坐一叶小舟,出没在绝壁深潭之间,进行实地勘察。他终于发现绝壁下,“多穴罅”,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有“镗鞳”之声,他自认为他已解开这千年之谜,找到了石钟山“钟声”的真正原因,故作《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立论过于简陋。   明代罗洪先和清代彭雪琴二人,评述他是“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故而结果不确。罗、彭二人先后步其后尘,绕过石钟山转了数次,仔细探寻,发现苏轼当时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而罗、彭二人则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才找到“钟声”的真正原因。“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至此,石钟山的天籁之声,这支“神曲”终于找到“源头”。但不管怎么样说,每次“把酒问青天”,都是对科学殿堂的叩击,是值得称道的。   清代曾国藩曾泛小舟游于石钟山绝壁之下,带着石钟山定名之谜,进行实地考察。他又翻阅苏东坡《石钟山记》,并写下了读后感:“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此后,曾国藩可能再也没有来过石钟山。他认为石钟山以形定名,正是这观点鲜明的寥寥数语,使他也卷入了石钟山定名之争的千古悬案。(撰文:罗文霞 杨帆)

来源:九江新闻网-长江周刊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了四季
五谷是花生红枣眼泪和小米
想一想美女听听西河戏
看一看我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我没有心事往事只是只蚂蚁
生下来胳膊大腿就是一样地细
不管别人穿着什么样的衣
咱们兄弟皮肤永远是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