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3350|回复: 0
收起左侧

拜谒朱熹

[复制链接]

570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185
发表于 2008-9-1 09: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一)

  1178年秋天,南宋朝廷任命朱熹知南康军(治所星子县)。

  这位先贤哲人,在南康军政绩卓著,写下了辉煌的一页。800多年来,朱熹一直活在匡山蠡水间,他永远是这块土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是光耀中华的历史巨人。

  朱熹,字考亭,别号晦庵,人称紫阳,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先秦以来,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一位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是集理学之大成的突出代表。

  带着对朱熹的敬仰,非常想去拜谒这位先贤哲人。我们驱车,来到了朱熹的故治南康军星子县。

  远远的依稀看到了楼台亭阁,雕龙画栋,在水阔南天下,显得格外耀眼,据考证,这就是朱知军的军治正门。只见正门两侧,有清南康知府刘方薄写的长联“曾是名贤过化,前茂叔、后考亭,我亦百姓长官,且试问摧科抚字,纵使绝处称雄,背匡庐,面彭蠡,谁作一方保障,敢徒凭形势山川?”军治的气魄跃然眼前。下车步行,穿过正门。进入军治,不禁茫然,映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徽式建筑,800多年后的星子人,把朱熹的军治,变成了现代化的住宅区。随后,我们来到南康军治的后花园,两株古桂花树正迎风怒放,飘香醉人,据说,是朱熹当年亲手栽下的。

  朱熹到任后,庐山南麓正遇秋旱,禾苗干枯,土地干裂,庄稼歉收,农户生活困难,在经过调查研究之后,朱知军的第一个施正纲领,便是《劝谕救荒文》,劝导富裕之家,要同情救济他的佃户长工,“务令民食”,应将粮以公平的价格和足够的斤两卖给农民,不要出现“流移饥饿之患”,同时要求本治所的农民,“各依本份、凡事循理”,不要离乡流亡。若有不轨者,“定当追捉”,他还竭诚上奏,恳请朝廷减免星子赋税,将他的“榜文”城乡张贴,路人皆知。星子面临鄱湖,沿湖一带,十年九涝,他恳请上级拨款治理水患,修筑圩堤,并用行政手段,调动军治内的都昌、永修、安义、星子四县民众数千人,修筑湖堤,星子城南的紫阳堤,作为一方屏障,800多年来,任凭狂风骇浪,仍然昂首屹立,保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

  朱熹在巡视旱情的过程中,来到了庐山东南雄奇峻秀的五老峰下,在一处山水环抱,古松苍翠,峡谷幽深的盘地,发现了北宋颇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遗址;这位在1168年就编辑过《程氏遗书》、《近思录》,撰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伊洛渊源录》的理学大师来说,就像淘金人发现了金子一样,非常高兴,他决意要恢复书院,振兴教育,造福桑梓。虽然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四方奔走,广募资金,终于在他到任的第二年三月,完成了书院的初步修复,这样的建设速度,就连我们的今人也为之赞叹。书院修复后,他亲任洞主,广招门生,升堂授课,写下了他一生最辉煌的篇章。

(二)

  白鹿洞由朱熹而闻名于世,朱熹由白鹿洞而名垂青史。

  一路追风,我们来到了白鹿洞书院。1000多年来,书院虽经过多次兴废,但朗朗的读书声,始终在山谷环绕,直至清光绪27年(1901年),随着新学堂的兴起,才改称学校。1946年,国民政府迁中正大学植物系在此办学。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为江西省林业学校。80年代初,这里又成了中国教育的学术研讨中心。在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称,白鹿洞书院是世界上跨越时空隧道最长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是令世界上任何一所学府都为之仰慕的文化教育圣地。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最伟大的贡献,是他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据说,书院兴盛时,有房屋360间,拱桥十八座,亭阁二十多处,学生最多时达527人。800多年前的书院规模,着实令人称赞。跨过礼圣门,参观了思贤台,报功祠,崇德祠,行台、丹挂亭,白鹿洞碑廊后,叩拜了朱子祠,参观了朱熹的陈列室。

  《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古代中华民族的教育大纲,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在东南亚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精华,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当今世界所认同。学规概括以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重申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也是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二是规定了学习的五个程序或学习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多读书、多请教、多思考、多分析、多实践。这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是对修身、处事、接物的具体要求,即一切言行要符合道德规范,而不能有越轨的行为,在处事中,不要去计较功名利禄,不谋私利,在对待接物中的要求,自己不要的,不要强加于人,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不要去责怪别人,应当首先检查自己,反省自己。

  今天重读《白鹿洞学院学规》仍然感到十分亲切,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将永远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从1178年3月到1180年3月,朱熹在南康军仅两年时间,而他的紫阳堤和白鹿洞书院,800多年来,一直展示着迷人风采,人们始终在纪念他、怀念他、他永远是匡山蠡水间无可争辩的优秀儿子。

(三)

  朱熹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读来,深感哲理深邃,回味无穷。

  当白鹿洞书院洞门重开之时,朱熹非常高兴,与同仁诸生饮酒赋诗,“重参旧馆喜初成,要共前贤听鹿鸣,”欢喜之情溢为言表。朱熹在任洞主期间,开创了新的一代学风,在升堂讲学中,“互相切磋”,“质疑问题”,正当朱熹忙于书院的讲学和建制工作时,南宋理学另一大学派的首领陆九渊,带着他的徒友从金陵来到南康拜访朱熹,淳熙三年(1167年),他俩曾在鹅湖之会上就“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谁也未能说服谁。这次,陆九渊来访,朱熹非常高兴,与他泛舟鄱阳湖畔的落星湾,游览了陶渊明故里的渊明遗迹,在少府岭拜谒了刘凝之墓,实地察看了桃花源原型康五谷,还请陆九渊到他的白鹿洞书院讲述《孟子》中“义利”一章,陆九渊对孔子提出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了生动的讲解,切中学者隐微深瘤之病,并请陆九渊板书其讲义,聘人刻于石上,表示永久为后人遵循。朱熹这种虚怀若谷的学者风度,留下了朱子与陆九渊一段难忘的佳活,也体现了《白鹿洞书院学规》中的教义宗旨,非常值得我们今人借鉴。

  除在此读书讲学之外,还有不少诗人墨客作客书院,拜访先师。明江西提学副史李梦阳,在游白鹿洞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五老峰前晓自来,玉泉亭上共衔杯。苍松翠壁烟霞地,复睹延平后学开”。李梦阳在晨光中来到五老峰下,在玉泉亭上众宾友对景传情,只看到山峦上云雾缭绕,又喜见朱夫子洞学重开,纷纷赞颂白鹿洞人文景观,朱熹的教育思想。

  匡山又闻白鹿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书院在徐徐的春风中,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古老的书院被修复一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成为文化学术的研讨中心,常常是诗人骚客云集,唱和大风,呈现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在鹿洞蹲守了1000多年的白鹿,见证了白鹿洞的苍桑变化。(饶 军)


新闻来源: 九江新闻网-长江周刊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了四季
五谷是花生红枣眼泪和小米
想一想美女听听西河戏
看一看我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我没有心事往事只是只蚂蚁
生下来胳膊大腿就是一样地细
不管别人穿着什么样的衣
咱们兄弟皮肤永远是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