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17022|回复: 20
收起左侧

星子县经典介绍之白鹿洞书院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5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07-5-18 22: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星子县经典介绍之白鹿洞书院

星子县经典介绍之白鹿洞书院

浏览路线.

1

主题

3

帖子

55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2: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1

主题

3

帖子

55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2: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1)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堂
 
 
宋代的白鹿洞书院
    宋初,白鹿洞书院隶属江南东路江州德化县管辖。这时,江州地方人士在南唐庐山国学旧址上建起了一所学馆,人们称之为书堂或书院。这是白鹿洞历史上一个新的开端。
 (1)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堂
     白鹿洞于宋初虽已建书院,但当时书院仅有生徒数十人,近百人不等。太平兴国二年(977),江州知州周述将白鹿洞书院办学的情况向朝廷作了报告。宋太宗赵光义批准了他的请求,下令将国子监刻印的《九经》(系五代中冯道等人主持刻印的《九经》,包含《诗》、《书》、《易》、《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毅梁传》等书)赐给书院,“释送至洞”,以便生徒阅读。白鹿洞书院由于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从此也扬名四方。太平兴国三年(978),原江州德化县星子镇升为江州星子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北宋朝廷任命白鹿洞书院主持人(洞主)明起为蔡州褒信县主簿。明起离任后,太平兴国七年(982),星子县又划归新建置的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管辖。
    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赵恒下令给全国各地学校、书院发送国子监印本经书和修缮孔子庙堂。咸平五年,白鹿洞又得到修整,塑了孔子及其弟子像。可惜的是,这次白鹿洞书院修复的情况,如师生的组成、教学活动等,史书上未能找到有关的记载。书院可能因为没有得到管理和维修的缘故,不久又遭到了破坏。
    大中祥符初(1008),江西新淦人直史馆孙冕请求朝廷将白鹿洞作为他归隐养老的地方。这个请求得到宋真宗的批准。只是,他还未到达白鹿洞就去世了。他的后人便将他的遗体埋葬在白鹿洞附近的山坡上。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孙冕的儿子比部郎中孙深在白鹿洞建房十间,以便弟子居住和读书。同时接待前来求学的各地士子,供给膳食。孙深将这里定为“白鹿洞之书堂”。当时的星子主簿郭祥正为此写了一篇《白鹿洞书记》,这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篇记文。皇佑末年(1054)春,由于兵火,书院被毁。郭祥正《白鹿洞书堂记》石碑被迁移到星子城内天庆观存放。后来天庆观也遭火灾,这块石碑从此下落不明。皇佑以后,白鹿洞成为一片废墟,荒草、瓦砾相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熙宁间,陈舜俞与刘涣共游庐山。熙宁五年(1072),陈作《庐山记》,“白鹿洞亦李渤读书处”,“今鞠为茂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8:29:00编辑过]

1

主题

3

帖子

55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2: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2)南宋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
                                  
    淳熙六年(1179),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
    淳熙六年三月,朱熹以秘书郎权知南康军州事的身份赴军就任。他抵南康(治今星子县)后,下车伊始,便接二连三地张榜、行碟,广为询究陶渊明、刘凝之、义门陈氏、白鹿洞学馆等遗事往迹,“以凭稽考,别行措置”。他在《知南康军榜文》中说:“到任之初,伏自惟念圣天子所以搜扬幽隐,付界民社之意,固将使之宜明教化,敦励风俗,非徒责以簿书期会之最而已。……今有合行询究事件,……按图经白鹿洞学馆,虽起南唐,至国初时犹存旧额,后乃废坏,未悉本处目今有无屋宇,……”向当地军民人等和过往贤士大夫征询实情。
    同年秋天,因“秋雨不时,高仰之田告病”,朱熹亲临白鹿洞勘查了北宋书院遗址。这时的书院,房宇已“损其旧七八”,仅有地石基础还可以辨得出当年的规模。
    朱熹看到这个地方四面山水清秀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觉得是讲学著述的好地方。他深感庐山一带“老佛之居以百十数,中间虽有废坏,今日鲜不修葺。独此一洞,乃前贤旧隐,儒家精舍,又蒙圣朝恩赐褒显,所以惠养一方之士,德意甚厚。顾乃废坏不修,至于如此,长民之吏不得不任其责也。”“老佛之居以百十计,其废坏无不兴葺。至于儒者旧馆只此一处,既是前朝名贤古迹,又蒙太宗皇帝给赐经书,所以教养四方之士,德意甚美。而一废累年,不复振起,吾道之衰既可悼惧。而太宗皇帝敦化育才之意亦不著于此邦,以传于后世,尤长民之吏所不得任其责者”。因此,他认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应该尽快地修复。
    朱熹一面派军学教授杨大法、星子县令王仲杰等筹措兴复之事,同时又报告有司备案,请求支持。他在呈报礼部的《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和给垂相的报告中一再申述了兴复书院的理由,并报告了对书院建设的若干设想。他说:“朝廷倘欲复修废宫以阐祖宗崇儒右文之化,则熹虽不肖,请得充备洞主之员,将与一、二学徒读书、讲道于其间。”“其禄赐略比于祠官,则熹之荣幸甚矣。”(《朱子大全》)。
    但是,朱熹向朝廷呈报的计划、设想均如石沉大海,并未得到朝廷当权者的支持,相反却“朝野喧传以为怪事”,遭到讥笑和讽谕。但朱熹仍然坚持进行白鹿洞书院的复建工作。他写信给老友吕祖谦,请吕为书院作记。为此事,朱、吕二人书信往复,讨论记文措辞,然后定稿,请人书写人石。
    淳熙七年(1180)三月,白鹿洞书院初步修复,朱熹率领军县官吏、书院师生赴书院,祭祀先师先圣,举行开学典礼。朱熹升堂讲说,讲题为《中庸首章》(朱熹《答吕伯恭书》),与同道们高兴地作诗唱和,并写下了《次卜掌书落成白鹿洞佳句》。全文如下:
              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群贤听鹿鸣。
              三爵何封莫萍藻,一编拒敢议诚明。
              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原从乐处生。
              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8:29:55编辑过]

1

主题

3

帖子

55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2: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3)南宋后期的白鹿洞书院
    1.南宋后期白鹿洞书院的发展
    朱熹离去以后,白鹿洞书院的教学活动由于得到宋孝宗的特准,以及地方官员、绅士、学者们的多方支持,得以继续维持。除继任知军钱闻诗、朱端章外,朱熹同道好友张拭的门徒曹集,在继任南康知军后,继承了朱熹的事业,得到杨万里的赏识,并向朝廷举荐。江西提刑曾聘星子学者周耙为白鹿洞书院山长(洞主)。“集朱子语录,以绍后学”,“其讲学至老不倦”(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星子学者郭元仁,绍熙二年(1191)解试。他“学行兼优,教人有法”,人称柳州先生。郭曾主白鹿洞书院讲席。杜升之于嘉泰间主白鹿洞书院讲席。
    总之,这时由于朝廷“伪学”之禁的影响未完全消除。尤其到宁宗庆元年间所谓“庆元党禁”的影响,白鹿洞书院的发展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
    “嘉定更化”后,白鹿洞书院有了新的发展,真正成为规模宏壮,影响巨大的大书院。
    嘉定初,朱熹的高足弟子李蟠被聘为白鹿洞书院堂长,从建昌千里前往福建,向朱熹请教,后登绍熙元年(1190)进士。《宋史·李潘传》记载:“郡守请为白鹿洞书院堂长,学者之盛,他郡无比。”又有黄义勇者,字去私,江西临川人。曾从朱熹学于武夷精舍,亦曾
为白鹿洞书院堂长。与李蟠友善。
    嘉定五年(1212),据《宋元学案》记载:朱熹门人刘熄作为国子司业奏告皇帝说:“宋兴,六经微旨,孔孟遗言,自朱某发明于千载之后,以事父则孝,以事君则忠,世之所谓道学也。请刊行所注《学》、《庸》、《语》、《孟》以备劝讲,及《白鹿洞规》示太学。”
    嘉定十年(1217),朱熹的儿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他继承父志,继续修建白鹿洞书院,使朱熹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宏大的规模。据黄斡《南康军新修白鹿书院记》载:“嘉定十年,文公朱先生之子在,以大理正来践世职,思所以扬休命,成先志,鸿工度材,缺者增之,为前贤之祠,寓宾之馆,阁东之斋,趋洞之路。狭者广之,为礼殿、为直舍、为门、为墉。已具而弊者新之,虽厄福之属不苟也。其规模宏壮,皆它郡学所不及,于康庐绝特之观甚称,于诸生讲肄之所甚宜。宣圣朝崇尚之风,成前人教育之美,皆可无憾矣!”复“招致尝从学先生而通其说者,使长其事讲授焉!”“斡顷从先生游,及观书院之始,后三十有八年,复睹书院之成。既悲往哲之不复见,又喜贤侯之善继其志。”
    嘉定十一年,朱熹弟子知军陈毖,又有增建,并率师生讲学洞中。其后黄斡人山与李播、陈毖等相与盘桓山间,“俯仰其师旧迹”,黄翰讲(乾坤二卦》于白鹿洞书院,“山南山北士子群集”。陈毖、胡泳等又将黄翰所留资金重建枕流桥。黄翰又建议胡泳接受聘请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率领数十学子,讲学书院。
江西上饶人陈文蔚,亦曾讲学白鹿洞书院。据张伯行《陈克斋集序》记载:“先生杜门养老,屡聘不起,间以诗文自娱。晚年为部使者聘人白鹿洞书院,发明师训,辞和而旨切,学者闻之,辄有所兴起。”《陈克斋集》还收录有《白鹿洞讲义》二则。一则为更畅义利之
辨,另一则为言仁。
    嘉定十四年(1221),知军黄桂又重建礼圣殿,增建三门,又以没人田置西源庄学田。次年秋,胡泳又合洞中士友“七十有八人”会讲,举酒枕流亭,作《枕流桥题志》。
    由于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请吕祖谦作记和请陆九渊讲学,因此,白鹿洞书院与南宋另外两派理学联系密切。尊奉陆学的袁甫,浙东陈傅良的弟子吕冲之,在他们任职江东、南康时都对白鹿洞书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绍定六年(1233),江东提刑兼提举袁甫重修和增建白鹿洞书院,并自撰《重修白鹿书院记》和《白鹿书院君子堂记》。他先后聘朱熹弟子张洽与偏向陆学又主张和会朱陆两家学说的汤巾,主持书院讲席。《宋史·张洽传》载:“袁甫提点江东刑狱,甫以白鹿书院废弛,招洽为山长。洽曰:‘嘻,是先师之迹也,其可辞?’至则选好举之士日与讲说;而汰其不率教者。凡养士之田乾没于豪右者复之。学兴,即谢病去。”
    丫淳佑元年(1241),理宗赵峋在视察太学时亲自书写《白鹿洞书院揭示》赐给大学生。此后,这个揭示被摹写,抄录在各地的学校和书院之中,使之成为共同遵行的御颁的“指导方针”。
南宋末年,绍定间知军左膺午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有诗集行世。淳佑间知军陈洽亦在此讲学,并有增建。淳佑十年(1250),祁门方岳知南康军又整顿白鹿洞书院规制,祠祀各“名贤”聘任堂长,印造“先正”书传。他所留下的诗文,保留在《秋崖集》和白鹿洞书院志书之中。淳佑间知军陆德舆亦有所建置,景定元年(1260),知南康军陈淳祖又与洞正陶一桂等集诸生数百人会讲白鹿洞书院,在枕流桥《桥南题志》中记有其事。另外都昌刘云龙,景定二年进士,以吉州判致仕,授徒讲学于蒲溪义塾,亦被聘任为白鹿洞正同治《都昌县志》)。咸淳间又有上虞刘汉传知南康军,创白鹿洞贡士庄田。
    2.白鹿洞书院的设官
    南宋理宗后期曾给一部分书院的山长授以官职,或者选派一部分官吏充当或兼任书院山长。对此,白鹿洞书院并不例外,可惜因史籍散失,只能在地方志中找到记载:星子进士郭炳文曾出仕“国子典簿,白鹿山长”(同治《星子县志》)。这种出仕的山长,不再是聘任的儒生,而是朝廷的“命官”了。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向朝廷提出在书院设置洞主官员的建议,终于在理宗时代实行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8:30:22编辑过]

1

主题

3

帖子

55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2: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明代的白鹿洞书院
 
一.明初白鹿洞书院的沉寂
 
    1、明初白鹿洞书院的典论准备
    明代,白鹿洞隶属江西布政使司辖南康府。白鹿洞书院自元至正十一年烧毁后,直至明正统三年(1438)才重建,中间荒芜了87年。这种沉寂与朱明政权开初采取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很重视官学,他通过自中央到地方的官学培养官吏,对学校的控制很严,曾颁布卧碑立于官学,这使学风较自由的书院难于发挥作用。当然,在白鹿洞书院荒芜的87年中,仍有一些著名的文人学者前往白鹿洞凭吊古迹,留下了不少诗文。如浙江义乌王伟初至南康即“欲至白鹿甚渴”,但左右为言:“荆棘塞不可往。”后“因伐大木往者众,路乃始通。”但路上尚有虎踪,“苟欲往,非多拥验从不可”,“用是,欲行辄复止”。“白会行省荐檄郡守取大木”,才与星子县令等人“领丁夫同往”。以后他写了《游白鹿洞记》。
    洪武二十三年(1390),吉水解婿游庐山,临星子,说:“游庐山栖贤诸佛寺,过壮节亭,登临之下,瓦砾邱墟,棒莽弥望,而白鹿洞已无径可通往”(解绪《庐阳书屋记》)。洪熙间(1425),国子祭酒胡俨偕同诗友曾游白鹿洞遗迹,据他记述,其时“殿堂斋舍鞠为茂草,瓦砾荆棒璐于丘荒”,胡俨等只能“周览故迹有感而已”(胡俨《重建白鹿洞书院记》)。在郑廷鸽、田箱、毛德琦的白鹿洞志书中,收录了不少明初文人、学士、官吏的诗歌。如胡俨的《游白鹿洞三首》、李时勉的《游白鹿洞》、曾哲的《游白鹿洞诗》等。
     正因为有这批文人骚客的感怀咏叹,结社唱和,为后来重建洞学作了舆论准备。
    2、翟溥福重建白鹿洞书院
    正统元年(1436),翟溥福任南康府知府。三年(1438),翟溥福重建白鹿洞书院。他的这次重建,力图恢复宋元原貌,但所建殿宇从名称上看却有不同。如宋代朱熹兴复时曾祭祀先师、先圣,而未有祠庙。朱熹离开南康军后继任知军钱闻诗建礼圣殿以祭祀孔子。翟溥福则将礼圣殿改名大成殿,礼圣门改为大成门。朱熹在洞时曾欲建祠专祀李渤等人,但因礼圣殿未成而罢。淳熙间朱熹门人曾绘朱熹像祀于洞中,朱熹劝撤毁之。朱熹死后,开禧元年山长李中主为首诸生绘程颖、程颐、朱熹像合祀于讲堂中,便以讲堂兼祀前贤。翟溥福重建白鹿洞书院后,就另建先贤祠祀李渤、周敦颐和朱熹,并以二程、张载、陈灌、刘涣父子为配。
    翟溥福重建白鹿洞书院,系地方官员捐棒为倡,率三县人士集资修建的。正统七年(1442),应江西道监察御史张谦的建议,胡俨写了《重建白鹿洞书院记》,记文说:“于是(翟溥福)率僚属捐棒人为之倡,而三邑义士……闻风而兴,或出资费,或助力役。划秽除荒、取材就工,先作礼圣殿、大成殿、大成门、贯道门,次作明伦堂、两斋、仪门、先贤祠以及燕息之所。”可见,这时的白鹿洞书院并未列人朝廷建制,山长亦非职官,实际仍为地方学校。但翟溥福的这次重建,使“白鹿洞书院之名复闻于天下”,奠定了明清以后白鹿洞书院建设的规模。正统以后,白鹿洞书院几乎代代都有或大或洲小的修复,直至清末。
    3、李龄重修与胡居仁讲学白鹿洞书院
    成化元年(1465),江西提学金事李龄与南康知府何浚又倡修书院建筑,增学田、祀器、书籍。成化三年(1467),李龄聘余干布衣胡居仁主持书院讲席,同时星子县选贡查抗也参与了书院的教学活动。
李龄,因他对白鹿洞建设颇有贡献,后曾列祀书院先贤祠(报功祠)中。他在重修白鹿洞书院时曾制定了《白鹿洞书院八戒》当作院规。
    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江西崇仁理学家吴与弼(康斋)的学生。胡学成归余干,绝意仕进不赴科举,建屋讲学于余干梅溪山中,先后创办南谷、礼吾、碧峰等书院,各地来求学的士子很多。成化三年与十六年,应李龄、钟成之聘,先后两次来白鹿洞书院掌教。胡居仁重建了白鹿洞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他制定了《续白鹿洞书院学规》六条。这是继朱熹手订《白鹿洞书院揭示)以后影响最大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胡居仁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第一次因丁优回籍,第二次时间也不长,“终以疾辞”。但他在白鹿洞书院留下了诗文与讲义。在《白鹿洞讲义》中最后说到:“务使今日白鹿洞,即昔日白鹿洞;今日之学,即昔日文公之学;今日之道,即文公昔日之道……”   
    成化七年(1471),江西提学金事徐怀又置洞田870亩。
    成化十七年(1481),江西提学副使钟成与江西藩、桌会聘陈献章主持白鹿洞书院讲席,陈再三推辞没有到任。
    弘治七年(1492),南康知府郭晋首刻《白鹿洞书院志》问世。这是白鹿洞书院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原版本虽已不见,终究有它的历史意义。此书先是由金川曾铎编集,经书院山长袁端校正,张元祯为此书作序。
    弘治十年(1497),江西提学金事苏葵与南康知府刘定昌,在巡抚王宗锡等人支持下又倡修书院。据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记载,其“撤故院大新之”,又“特创周、朱二夫子祠”,涉李渤等另祀,改大成殿为礼圣殿。此事“始于弘治丁巳年八月”,“至明年十月七日始用少牢告于先圣先师而落成焉”(何乔新《重建白鹿洞书院记》)。同年,苏葵又请罢官闲居在家的原兵部郎中上饶娄性至讲席。娄性,弘治间知名学者,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他于弘治十一年赴洞掌教,此时各地书院尚未普遍兴起,故四方闻风而至的生徒达五百余人,以至院舍容纳不了,只得借住附近乡间民房。这是白鹿洞书院历史上生徒人数的最高记录。其后苏葵与巡抚陈拴等人又增置田亩,娄性又就洞田作记。正德间,提学副使李梦阳为纪念苏葵对白鹿洞书院的办学功绩,将苏神主奉于先贤祠中,并有《苏先生人白鹿洞先贤祠告文》传世(李梦阳《空同子集》)。
    弘治十四年(1501)至弘治十六年江西提学副使邵宝又建宗儒祠(杨廉为记)、独对亭(自为记)、忠节祠,置田。邵宝在洞中讲学与刻书。并有《谕习士相见礼》、《谕来学》二则讲义传世。据郑廷鹊《白鹿洞志·镂版》所载,至嘉靖末,洞中所存之“《易经》板59片,《书经》板53片,《春秋》板68片,《礼记》板铆片”,“俱邵宝刻”。

    邵宝在周朱二先生祠的基础上创建的宗儒祠,除祀周朱二人外,还以朱门弟子林择之、黄翰、蔡沈、黄灏、李潘、胡泳、吕炎、吕  焘、彭方、周耜、彭蠡、张洽、冯椅、陈宓等14人从祀,所新创忠节祠,祀诸葛亮、陶潜等人。至此,弘治年间,白鹿洞书院的沉寂局面结束,正德以后,白鹿洞书院的建设发展到高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8:31:00编辑过]

1

主题

3

帖子

55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2: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二.明代白鹿洞书院的发展高潮
    明武宗正德朝开始了明代白鹿洞书院发展的高潮。
    1 、蔡清、李梦阳在白鹿洞的建树
    蔡清,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成化十三年(1477)解元,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正德元年(1506),他以江西按察使司提学副使“典礼”洞学。他教人“必极蕴奥”,议论精确,在洞中开示学生,各尽其德。舒芬、夏良胜、邹守益等,皆出其门。后因与宁王朱哀壕不协,去职。罗钦顺称其“一生做穷理功夫,且能力行所学。”因对白鹿洞书院的贡献,祀于书院先贤祠(报功祠)。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陕西庆阳人。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在江西修复、创建了不少书院,恢复了相当一部分社学,他甚至拆毁了一些淫祠、寺庙,把它改为学校和书院,对明代中期江西的文教建设卓有建树。以江西提学副使数度来白鹿洞,李梦阳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清理田亩租赋、建亭、凿井。李重修《白鹿洞新志》,自为序。
    李梦阳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曾在白鹿洞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文章、诗篇、墨迹。当时星子知县崔孜在溪口桥建石碑坊,李亲书“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刻石。这石刻至今保留下来,架在书院大门门媚上。他为宗儒祠、独对亭、钓台亭、亭作记、撰铭。其手书《宗儒祠记》全文石碑现在还保留在书院碑廊中。他的诗篇《钓台亭成》、《白鹿洞遍览名迹》、(始至白鹿洞》、《余邹二子游白鹿洞歌》、《再至白鹿洞》、《回流山亭》、《白鹿洞》、《风雩石》、《枕流桥》、《钓台》、《回流山》、《井》......都还保存在白鹿洞志书和他的集子里。因李梦阳对白鹿洞书院的贡献,被祠于先贤祠中。
    正德十年(1515),江西提学金事田汝籽在白鹿洞书院刻《史记集解》130卷,共镂版2000片。刻(五礼图》,镂版5片。此外,据郑廷鸽《白鹿洞志·镂版》记载,其时还有邵宝刻《易经》版,《书经》版;王崇庆刻《遵道录》版;王棒刻《礼教仪节》版,《二业合一训》版;高责亨刻《伊洛渊源》版。共藏版3351片。
书院刻书为士林盛事,它以自己的特殊条件,将教学、学术研究、藏书、刊印书籍结合起来,为古代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2、王守仁与白鹿洞书院
    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以金都御史巡抚南赣(州)、汀(州)、漳(州),他编撰《大学古本》、《中庸古本》,包括《大学古本序》、《修道说》与朱熹学派商榷,并不远千里派人将手书“致之洞中”刻于石碑上,至今保存于书院碑廊中。
    正德十四年(1519)’,王守仁在击败并擒获朱9*0,曾派兵进驻南康。次年正月,在开先寺李绿读书台旁岩壁刻石记功,后又来到白鹿洞书院。《阳明年谱》说他:“徘徊久之,多所题识。”十六年(1521)五月,王守仁又集门人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留有诗歌,临行又遗金主洞蔡宗充置田亩。
    弘治十七年(1504),广东增城人湛若水初访白鹿洞。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从学于白沙先生陈献章。登弘治 十八年(1505)进士,曾与王守仁同讲学,后为国子祭酒。“作(,心性图说》以教士。”“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嘉靖十年(1531)八月,南康知府王棒刻湛若水著《心性图说》、《四勿总篇说》石碑于书院,成为书院师生讲习的重要教材。
    嘉靖十五年(1536)八月,湛若水率徒重访白鹿洞,并留下了《丙申再访白鹿洞五首》诗。嘉靖十七年(1538),湛又应江西参政王慎中的请求,特为白鹿洞书院作《心性总篇二图说》刻石,留于白鹿洞书院以资纪念。
    3、嘉靖间白鹿洞书院的发展盛况
    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是明代政治经济局面由盛而衰的一百多年。这期间书院的活动,却因官学的腐败、理学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白鹿洞书院在此期间时有修葺,教学活动绵延不绝。除李梦阳、王守仁、湛若水外,一些著名文人也相继来此瞻仰遗址、讲学会友,有的主持修葺,担任职事,有的撰写文章,有的整理规章,有的训诲生徒,有的捐金助学,也有的留下了诗篇事迹,为书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嘉靖初,知府罗格、张愈严、巡抚徐岱,提学副使周广、徐一鸣等人多有修建。嘉靖四年(1525),洞生缪建和、黄美续修洞志,周广为作《续修洞志序》,序存郑廷鹊<白鹿洞志》中。提学副使赵渊又增祀陆九渊于宗儒祠。
嘉靖十七年(153$),武进榜眼、史学家、理学家薛应旅以九江教授应提学副使徐阶之聘,兼任白鹿洞书院山长。薛应旅《观易台记》中记载:“薛子署白鹿书院,日盘桓于五老峰下,乐其奇胜……时嘉靖戊戌秋九月。”薛应旅对明代东林学派的形成有影响,东林书院的创建和发展,也吸取了白鹿洞书院的经验。
    嘉靖二十年(1541),左参议王挺到白鹿洞讲学。讲义中提到:“时壬寅仲春,挺与西庐赵子游白鹿洞,读象山先生义利说及考亭先生跋语。因叹曰:‘是学之不明于天下久矣。’时南康守海石梁子、星子令阮朝随,泊诸生十余辈咸在焉,因为反复阐明二先生之意。”
    嘉靖二十三年(1544),巡抚魏谦吉重建宗儒祠、斋舍、整理器用,清理洞田,选南康府、九江府生童三十余人人洞肄习,聘南丰教谕郑守道主教事。郑守道著有《重兴白鹿洞记》,碑传。
    嘉靖二十七年(1548),参政张元冲置田,南昌府教授冯元提举白鹿洞书院。
    嘉靖三十一年(1552),提学副使郑廷鸽视学白鹿洞,登台讲学,著有《白鹿洞讲义四首诣诸生》。次年主洞崔伯立石洞中,这时有生徒70余人。巡按萧端蒙到白鹿洞讲学、题匾、置田。郑廷鸽为白鹿洞卓尔山、后屏山、左翼山命名,并著有《新置都昌洞田记》。后又主编《白鹿洞志》,至嘉靖三十三年完成,自为序。
    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丰王朱厚嫉,瑞昌王朱拱摇各输田人洞,邹守益、敖铣分别为之作记。
邹守益,从王守仁学,因得罪时君而落职,闲居讲学四十一年。他是江右王门的重要代表人物,许多会讲活动的领衔人,邹守益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曾经讲学白鹿洞,并留有《过白鹿洞次阳明独对亭望五老峰》一首。
    嘉靖三十六年(1557),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又有增建,“引诸生讲习其中”。王宗沐在江西许多地方倡修书院,发扬王门师说,并建朋来亭于白鹿洞书院右山岗,作《朋来亭记》。后任按察使、布政使,主修《江西大志》,对江西文教建设做了不少事情。之后,巡抚何迁、胡松,提学黄国卿等人先后来白鹿洞书院讲学。
    何迁,字益之,号吉阳,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何迁曾巡抚江西,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建闻泉亭于白鹿洞书院。
    胡松,字汝茂,嘉靖八年进士,嘉靖四十年(1561)任江西巡抚,讲学白鹿洞,有《喻白鹿洞来学诸生》讲义传世。
    黄国卿,号沧滨,广东揭阳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嘉靖四十年为江西提学副使。在白鹿洞讲学,并留有诗文《白鹿洞次阳明独对亭望五老韵示诸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分守南九道参议冯谦又重建书院,清理田赋、充实藏书。之后,知府张纯、教授李资元、主洞陈汝简等又继续进行了建设工作。他们复校和增补了郑廷鸽主编的《白鹿洞志》,重刻朱熹的《白鹿洞赋》和陆九渊的《白鹿洞书堂讲义》于石,请著名理学家王徽写(重修白鹿洞书院记》。王徽是王守仁的高足,在林下数十年,到处讲学,他曾经多次在白鹿洞留下自己的足迹。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应张纯与洞主陈汝简的邀请,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主讲义利之辨与致知难易,有《白鹿洞书院续讲》传世。陈汝简与生徒三十余人将《续讲》立石洞中,这块石碑还保存在书院碑廊中。
    总之,嘉靖间,对白鹿洞书院建设有所建树的人数不少。如高贲亨、刘世扬、王慎中、吴国伦、魏良器等,都先后来白鹿洞书院讲学,有的曾任白鹿洞书院的山长、主讲。而高责亨留下的、洞学十戒》,被清代陈宏谋收人《养正遗规》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8:32:07编辑过]

1

主题

3

帖子

55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2: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三、明末白鹿洞书院的废兴
    (1)张居正废毁白鹿洞书院
    张居正是明代较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张居正执掌朝政,进行改革,但是遭到反对派利用书院讲台的非议。因此,张居正对书院讲学极为反感,立意整伤。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曾上《请伤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声称:“圣贤以经术垂训,国家以经术作人,若能体认经书,便是讲明学问,何必又别标门户。”今后“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党徒,及号召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以常州知府施观民借办书院搜刮民财,决定废毁全国书院,“卖田以充边需”。白鹿洞大部分院田充边需,书院停办。由此,白鹿洞书院在逃脱了明代几次废毁书院的厄运后,这次真正受到了影响。后由于巡抚江西都御史邵锐等人的努力,才保存了书院屋宇和以备祀祭的部分田亩。
    废书院后不久,张居正死。万历十一年(1583),给事中邹元标请求恢复全国书院,得到皇帝批准。九江巡道王桥随即请复白鹿洞书院,在巡抚曹大荃的支持下,不到一年时间,白鹿洞书院得到恢复。万历十三年(1585),又赎回了原有田亩。左布政使陈文烛在《白鹿洞书院学田记》、知府潘志伊在《兴复白鹿洞书院记》和史桂芳在《惺堂先生语录》中分别叙述了这件事。
    (2)万历十三年后白鹿洞书院重兴
    万历十六年(1588),分守饶南九道右参政张治具亲临白鹿洞书院讲学,有讲义传世,并载人田落《白鹿洞书院志》与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
    万历十七年(1589)以后,江西提学金事朱廷益又与知府田玲等人连续几年修葺书院增置田亩、清理财务、调整建制、聚徒讲学。朱、田还聘请南昌名士、布衣章演主持书院,章在书院有(为学次第》示学者。
    历二十年(1592),田珍又重修《白鹿洞书院志》。该志由星子训导,主洞周伟主编,洞生戴献策、熊滨、袁炜、黄希孔参与其事,田箱自为序。这是明代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白鹿洞书院志书。
    万历三十一年(1603),江西提学副使钱植奉王守仁神主于宗儒祠并祀。按宗儒祠原祀周敦颐、朱熹、陆九渊3人,此时改为4人。原以黄榦、蔡沈、李燔、林用中、吕炎、吕焘、胡泳、黄灏、彭方、周耙、彭鑫、张洽、冯椅、陈毖配,此时又增加陈潞,共15人。
    之后,万历间,赵参鲁、邹元标、李材、沈九畴、葛寅亮、舒曰敬、方大镇等人,都先后来白鹿洞书院讲学。有的被聘为讲席,有的被立为山长。他们在白鹿洞书院定规制、讲课、作记,并留下诗篇,对书院的建设颇有建树。
明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进一步官学化。官学化的突出表现为聘请府司理推官主持洞务。天启以后有李应升、钱启忠、王彝章、廖文英等主洞。
    天启二年(1622),南康知府袁愚贞请南康府推官李应升主洞事。李应升到白鹿洞书院后,首先重修《白鹿洞书院志》,与当时分守九江兵备左参议陆梦龙、知府夏炜分别作序。其次,李应升主洞事,申请洞学科举。规定每遇岁、科考试时,经省批准给予书院肄业童生若干入学名额。从此书院的教学活动与科举考试制度又进一步结合起来。再次,李应升在书院立讲会。根据《同治南康府志》载:李应升“在南康律己清严,公庭如水,兴复白鹿洞书院,立馆舍招集人士,旬有小会,月有大会,会期亲诣洞宿,与诸生质疑问难,推明紫阳之教,一时从游学者千里应之。其成名于世者指不胜屈。”由此可知当时的白鹿洞既是聚徒式的书院,也是讲会式的书院。
李应升不久升任监察御史,诸生请熊德扬撰去思碑以颂扬纪念李应升。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废毁天下书院I--l鹿洞朽院的情况如何,未有记载,但可知李应升已死于狱中
崇祯初,南康府推官钱启忠曾疏清恢复全国被魏忠贤废毁的书院,朔望集书院生徒讲论,研讨儒学,由此开辟了山府推官兼理白鹿洞书院先路。
    崇祯十年(1637),江西提学参议侯蛔曾檄南康府推‘言廖文英兼领书院事务。十四年(1641),侯又与巡抚、巡按会请李明睿主持书院讲席,共主讲书院三年。
    崇祯十七年(1644),提学副使吴炳尚赴自鹿洞视察,明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到此结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8:32:37编辑过]

1

主题

3

帖子

55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2: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三、清末白鹿洞书院的废替  
    (1)道光、咸丰间的白鹿滞书院
    道光三年(1823),江酉巡抚程含章捐银万两修全省书院。鹿洞得银八百两。知府狄尚炯持此重修书院。程含章又奏明:“每岁盐务充公项下拨给银千两。”使白鹿洞生徒由九十名增至一百三十人,膏火由五个月增至八个月,程、狄二人分别撰记立碑于洞。以盐务充公银补助书院经费,表明白鹿洞书院向官学化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但是,这只解决了暂时的膏火费用,而日常修缮之费仍然没有落实,只得转向民间。
    道光十年(1830),都昌陈尚忠捐修书院。道光十八年(1838),都昌吴泰捐一万二千余络大修书院各项建筑,并与同邑陈梦悦补刊毛德琦的(白鹿洞书院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都昌进士曹履泰捐修,安义张兆奎捐修。二十三年,陈尚忠之子陈洋漠又捐修。二十七年(1847),张兆奎又捐修。所有私人捐款,均立石纪事,并得到官府的褒奖(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等)。
    道光十六年(1836),知府张维屏亲主洞事,并讲学。他作有《鹿洞书院讲书记》传世,立有《匡庐诗课》课士,还将私人书籍赠送鹿洞。
    道光二十七年(1847),鉴于书院日常经费日益困难,知府邱建猷呈请粮道邹鸣鹤,每岁拨漕运银千两充书院开支。然而好景不长,道光三十年(1850)盐务改章,盐款停拨,经费陷人困境。咸丰三年(1853),漕米又停运,粮款停发,鹿洞经费再度陷人绝境。后又因太平军兴起,九江成为主战场,屋宇倒坏,拆毁,窃取甚多,生徒星散,书院被迫停办。
    咸丰七年(1857),星子解元潘先珍拨星子本县团练经费修葺白鹿洞书院。潘先珍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有。“功勋”,当时,江西的一些地方绅士都曾积极参与、组织团练,其中不乏书院的山的长。如南丰进士汤云松曾任江苏按察使,督办全省团练亦归主鹿洞、旺江等书院。因此,用团练经费修建书院,是这批道学先生“维护名教”、“整顿纲常”、“镇压异端”事业的一部分。
    咸丰十年( 1860),白鹿洞书院恢复开课,因田租不敷,仅有生童四十名。第二年,知府曾省三与潘先珍将明代紫霞真人编蒲书道光以后,白鹿洞书院的建设,往往借助于一些工商业主的经济支持。如都昌吴泰以“业陶起家”,捐巨资修建书院。
    咸丰以后,同治光绪年间,知府黄廷金、刘清华、盛元、曹秉俊、刘锡鸣等人陆续对白鹿洞书院有所修建。有的颁布规章,有的补刊洞志。巡抚刘坤一、潘蔚,学政陈宝深也前后来洞讲学、视察。同治九年(1870),知府盛元修复春风楼,并将存下田租发店生息。巡抚潘蔚又奏告朝廷,请求修建白鹿洞书院,并会同学政整顿各地书院,又奏准筹银一万两发店生息以为书院日常经费,但不久,此款又被挪为军用。
    (2)书院改学堂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的人侵,引起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教育出现了改革的热潮。原来的书院积弊已深,师生埋头时文帖括,讲求义理、经训、博习词章等,这些对培养实用性人才不利。因此,书院的改革提到日程上来。先是有的地方出现以传授西学或兼课中西学为主的书院;也有的书院开创一些新课程,更有的人则主张将书院改为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迫于时势,不得不下令改书院为学堂,省为大学堂,府、厅、直隶州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这一指令在第二年逐渐推行。白鹿洞书院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中学堂管理,田租为中学堂经费。
宣统二年(1910),在书院旧址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合抱大树毁坏甚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表示白鹿洞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
    1949年以来,人民政府对白鹿洞书院的遗址颇为关注。由地方文教部门派人进行管理。20世纪50年代修建了东、西碑廊。
    1959年,刘少奇曾来白鹿洞视察,并提到他曾在1927年时来过白鹿洞。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又拨款重修礼圣殿、礼圣门、彝伦堂(明伦堂)、御书阁、紫阳祠(朱子祠)、先贤祠(报功祠)以及其他房屋。成立了白鹿洞文物管理所,负责书院遗址的修复,管理工作。书院周围还有近3000亩自然保护林区,与白鹿洞书院遗址构成一个整体。
    目前,白鹿洞书院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8:33:3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